熱烈祝賀           
               弘社成立七十週年


                     我的回憶與感受

籍此:─ 懷念我們先逝的敬愛的老師和員工,懷念我們先逝的弘社兄弟,他們永遠 活在我們的心中。

此文只供參考:─ 它難以概括弘社七十載的人和事,更難 以表逹弘社兄弟的心境;歷程和我們的甜、酸、苦、辣。

故: ─ 錯;漏;不妥之處難免,敬請見諒。

 

                   朱樹椿,潘永建
                2012

    

  

榮哉弘社 - 七十年光輝歷程  (2012年5月)

前  言

       培正成立于1889年至今2012年已有123年歷史。弘社同學是在1938–1950年就讀于澳門、香港、廣州三地培正。其時的培正是一所有49 - 61年光榮教育傳統的基督教教會學校,享譽整個南中國。弘社同學在校期間接受到校訓〝至善至正〞的燻淘,紅藍精神的培育下,得到在德、智、體、群四育全面發展。弘社人牢記校歌中:〝培後進兮其素志,正軌道兮樹風聲〞。〝萬千氣象方蓬勃,鼓鋳群才備請纓〞的深刻意義。

    弘社自1942年(小學五年級)建社至今(2012年)已七十載,她仍有很強凝聚力。同學從天真的翩翩少年到現在耋耆之年,相互關懷,互敬互愛地團結在弘社大家庭中。弘社不是太陽,不是月亮;她猶如是滄海一粟,浩瀚天空億萬顆小星中的一顆,在夜間也能發出光和熱。

    就讀過穗、港、澳培正小學、中學的弘社同學約有400多人,正像〈Auld Lang Syne〉歌詞中:〝但如今我們却勞燕分飛,遠隔大海重洋〞。據2008年〈培正弘社同學通訊錄〉記載同學共244人。在國內共60人。其中廣州26人,廣東省其他地區共10 人,北京10人,天津2人,國內其他地區共12人(遍及浙、閩、贛、湘、晉、遼、陝、川、貴、江蘇十省)。在、港、澳、台共61人。其中香港53人,澳門4 人,台灣4人。在國外共123人。其中美國71人,加拿大36人,澳大利亞11人,英、法、紐、馬、牙各1人。另外有14位社嫂(已故弘社同學的夫人)保持經常聯系。

    七十年來,同學們在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中,歷盡滄桑,艱苦奮鬥,到處奔波,勇敢拼搏;嚐盡了人間酸甜苦辣和各種人情世故;終于成家立業,創造自己業績。弘社人胸懷坦蕩,心胸廣闊;樂于助人,熱愛生活;關心集體,團結友愛。無論就讀母校期間,還是進入社會後,弘社人盡自己的品德才智為社會、國家和母校做出應有貢獻,爭得一定榮譽。

    弘社一代人經歷過八年抗日戰爭,3年多〝國、共〞內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的〝韓戰〞;很多同學經歷國內歷次政治運動。近30多年來國內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後,國內外環境變化很大,向前邁進 ! 弘社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生活過,在殖民地社會生活過(香港、澳門),在歐、美、加、澳等資本主義社會生活過,在共產黨(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生活過。各人親身體驗和經歷必然非常深刻。弘社人並沒有因為各人的歷經環境不同而影響同學間友誼。如〈Auld Lang Syne〉歌詞中:〝我們往日情意相投,讓我們緊握手〞。〝讓我們來舉杯暢飲,友誼地久天長〞。  
                    幼苗初長 - 弘社成立
     培正有一傳統,毎個年級在小學五年級建立級社。級社成立後,比自已高三年級的級社是〝哥哥班〞,低自己級社三年的是〝弟弟班〞。弘社的〝哥哥班〞是虹社,〝弟弟班〞是誠社。弘社同學在1938年秋入讀培正小學一年級,在1942年五年級上學期組建級社。在澳門南灣培正小學主任劉耀真和澳門盧家花園培正小學主任趙璧蘭兩位老師主持下,兩校五年級代表在許延建老師提出的〝鷹社〞,〝凱社〞和〝弘社〞三個社名中,經過討論協商,一致選擇〝弘社〞社名。

    我們這些〝小頑童〞在劉耀真、趙璧蘭、鮑賽玉(同學們喜稱鮑二姑)、許延建、高啟明、鍾敏慧、李劍光、劉慕良、廖慕芬、李鎮嵩、吳駒等老師先後指導我們開展弘社社務和活動,給予我們奠定初步基礎。

    弘社建社之初,逐漸開展一些文娛活動和參加學校活動。如在學校的聚會上歌詠合唱、演出〝獨幕劇〞。曾獲小學全校小足球和乒乓球冠軍。參加雙槓、單槓表演,墊上運動的〝翻跟斗〞,〝叠羅漢〞。跑步、跳遠,有時玩〝玻珠〞。有些同學參加〝旋風足球隊〞的〝少年足球組〞訓練。個別同學已會游泳。

    五、六年級毎次〝野餐〞是由童子軍課老師吳茂生率領。地點是松山下的新填地。全年級分若干組,毎組約7- 8人。早上在學校集合出發,同學們拉推小平板車,車上有帳篷、爐具、水桶等用品;同學也自帶一些必需品,如烹飪的用品等。到達目的地,各組在指定地點搭好帳篷、砌好爐灶,在帳篷四周挖一條小淺溝,作為下雨時〝流水〞之用(只是作〝樣子〞)。安頓好後,開始做遊戲,玩棋類,踢小足球。主要有三項比賽,以小組或個人參加。一是〝打繩結〞比賽,二是〝旗語〞比賽,三是烹飪比賽。〝野餐〞在下午四時許結束,整隊回學校後解散。這一活動對我們少年的德、智、體、群四育全面發展有好處,在生活上也得到一定的鍛鍊。

    在六年級上學期一個星期六下午,梁寒淡老師帶着一些弘社同學到〝關閘〞附近新建住宅區筷子基(因有兩大排平房,像筷子而得名)遠足旅行。隔河對岸就是中山縣的前山鎮(那時華南已被〝日寇〞占領)。梁老師觸景生情,即時對着前山鎮呤詩一首,後名<師生遊>:
〝雨後師生同出遊,談談笑笑到青州; 遙看漁人齊下網,故國雲山在當頭〞。
同學們聽後,很受感動,更激起愛國熱情。
    1944年3月(六年級)一天上午正上課,突然聽到隆隆巨大爆炸聲,我們在教室感到樓房震動,師生們都跑出教室到院內空地,還聽到飛機轟鳴聲。不久就平靜下來。後來聽說是美國飛機轟炸松山下新填地的一個日本倉庫(可能諸存汽油和武器)。盧家花園培正中、小學就在松山另一邊,故感到較大的轟炸聲。同學們非常高興,認為抗日戰爭快要勝利結束,可以過和平日子了,大家高歌已學會的〝抗日〞歌曲。
    弘社這棵幼苗,在劉耀真和趙璧蘭兩位主任以及各位老師精心培育下,健康地成長。小學畢業後進入新的歷程。

                   健康成長 - 弘社新篇章
       小學畢業,絶大多數同學進入盧家花園培正中學直至初中二上學期後,1946年春隨校遷回廣州原校址東山培正中學繼續初中二下學期學習。
    在澳門最後一年半(1944年秋至1946年春)的初中一至初中二上學期,弘社有些難忘的活動。聖誕節前夜(Christmas Eve)同學自發組織到老師家〝報佳音〞祝賀聖誕節快樂。同學在老師家門前唱聖誕歌,老師和家人在門內或陽台唱聖誕歌回應後,請大家進家中共同舉行簡單的慶祝〝平安夜〞(Holy Night)儀式後,讓毎個同學在客廳內各尋得一件聖誕小禮物,歡樂地辭別。

    另一件事是1945年10月,澳門舉行慶祝抗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結束,以及〝雙十〞國慶節夜間大遊行(主要是燈籠)。學校組隊參加。弘社幾個同學在前一天晚上到文第士街楊茂振社長家中客廳一起做燈籠。大家用竹條和臘紙制作一個大〝卄〞(雙十)燈籠;各邊裝有小燈泡,夜間亮了,非常美觀。這〝卄〞長約3米,高約1米。參加遊行時,由四個同學舉着行進,受到遊行隊伍和觀眾熱烈鼓掌歡呼。在學校慶祝晚會上,弘社演出〝獨幕劇〞。

    在初中一參加學校舉辦的環山接力賽跑,毎個年級選派10個同學參加。從校門開始,環松山跑一圈,回到校門終點。弘社獲乙組季軍。在初中二參加全校乒乓球賽,獲團體季軍。

    1946年春,母校從澳門遷回廣州東山培正中學原址。東山培正小學和西關培正小學也相繼在原址復校。香港培正也在何文田窩打老道原址復校。澳門盧家花園培正中、小學仍繼續興學。

    從澳門盧家花園來到廣州東山母校嶄新環境,校園廣闊雅静。中西結合的兩層和三層樓的校舍,高中教室兼行政辦公室的〝美洲華僑紀念堂〞(簡稱美洲堂),學生宿舍,如〝古巴華僑紀念堂〞(簡稱古巴堂),澳洲華僑紀念堂(簡稱澳洲堂),王廣昌宿舍和另一初中宿舍,以及圖書館(兼物理、化學和生物實驗室)都是三層建築。初中教室〝白課堂〞、基督教青年會(兼有學生自治會和民校辦公室),教職員宿舍〝南樓〞和〝北樓〞,高中同學食堂〝陳廣慶食堂〞都是兩層建築。初中食堂是一大平房。除〝白課堂〞和初中食堂外,上述其他建築都是中西合璧,紅牆綠瓦,學校正門和圍牆亦是。有數間平房作為音樂、美術、勞作上課教室,另有用作文娛、棋類和乒乓球室。學校體育設施可說是廣東省最完備的。有一365公尺跑道的大運動場,進行 田徑各項運動,足球和壘球運動。有13個籃球場,其中4 個兼排球場、一個是〝水泥〞場專供校隊訓練和比賽。有兩個羽毛球場和一個〝水泥〞網球場。還有一個拳 擊比賽台,古巴堂地下有一舉重兼健身操設備。學校院內有單槓和雙槓設備。學校 有一小賣部,可買到學習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還有一些小食品;同學最喜歡的是冰冷飲食品及水果。另有一理髪室。毎週有校外洗衣店來人收集同學衣物負責清洗和送洗好的衣物(在開學前交學費已包括此項目)。弘社同學初到這樣優良環境是初中二下學期,大家自覺努力學習。也像校歌歌詞中:〝英俊青年之造就,飛鵬展翅任迴翔〞。弘社同學有〝一展身手〞的環境。

    弘社體育在初中已初露頭角,獲初中組籃、足、排三項冠軍。全校籃球比賽,比我們高一年級的堅社是我們弘社手下敗將。全校運動會,弘社獲團體總分第四名。弘社各班都有籃、足、排、壘,乒乓等球隊;年級有田徑球。1947年第15屆廣東省運動會,培正中學單獨組團參加。其中乙組運動員(身高不超過1.50m)多為弘社同學。在運動會上,一位弘社同學獲男子乙組跳高冠軍,並以1.50m打破該組省記錄。有弘社兩個同學參加獲男子乙組4x100m接力冠軍,培正還獲該組的籃球和足球冠軍,排球亞軍,隊中的主力隊員均是弘社同學。1947年廣州市中學〝百磅組〞(俊賢杯) 籃球賽,以弘社4位同學為主力的培正中學隊榮獲冠軍。 當時規定〝百磅組〞隊員身高不超過1.50m,體重不超過100磅。弘社有兩位籃球〝好手〞為了學校榮譽,體測前一夜服瀉葯,第二天〝清肚〞,禁飲食。上午到中華路(現解放路)籃球場體測前,還在馬路上跑步出大汗。體測時體重〝過關〞, 但身高在〝收縮腹肌〞 後還是高1cm未〝過關〞。但這種精神令人欽佩。弘社這位〝跳高冠軍〞獲當年培正〝體育獎〞,在培正歷史上獎給一個初中三年級學生, 真是〝史無前例,後無來者〞。因為〝體育獎〞一向都是高中同學獲得。

    弘社常組織同學參加學校各種活動,如校慶日,校運動會、各項體育比賽, 歌唱比賽、棋類比賽等。還有聖誕節慶祝活動、校園內分區的聖誕節佈置和宿舍佈置比賽等。參加植樹節和校內〝大掃除〞等活動。弘社還組織同學在節日假日自由參加一些〝遠足〞旅行:如到黃埔軍校、佛山石灣旅行。近的到黃花崗、觀音山(越秀山)〝五羊〞石像、鎮海樓(五層樓)、中山紀念堂、沙面、荔灣(荔枝灣),坐船到康樂村(嶺南大學、中學)和培英、真光兩校遊覽參觀。

    香港培正弘社同樣開展很多社務活動,有聲有色。有籃、足、排、壘球隊; 有文娛組、歌詠組、戲劇組、口琴組等。舉辦過作文比賽和烹飪比賽。組織同學參觀農場和〝遠足〞旅行。在校運會獲團體總分冠軍,足球賽冠軍。畢業前出版幾期弘社通訊是廣州弘社初中時沒有的活動。(因了解極少,故不能真實詳細顯示全貌,望補充)。 穗、港兩校弘社分別舉行初中畢業慶祝暨弘社成立五週年紀念活動。弘社在求學漫長歷程中又跨越一段路程,光輝的前途在等待着我們。


             茁壯成長 - 弘社在校鼎盛時期
         1950年以前,香港培正只設初中、小學、幼稚園;尚未設立高中。1947年弘社同學初中畢業,香港大部分同學轉到廣州培正讀高中。從此穗、港弘社融為一體了。

    進入高中一時就分工科、理科和文科。按每個學生平均總成績排列(每年有改變),成績最前者在甲班(工科)、次之在乙班(理科),其他在丙、丁、戊班(文科)。 甲班者可選擇在乙、丙等班,乙班可選擇在丙等班,但不能逆向選班。高中二只有四個班,高中三則只有三個班。換言之,每年淘汰一個班。是以平均總成績為準。如果那一班有缺位,學生可申請該班,但要經學校批准。從高中一年級開始, 數、理、化課本都是採用美國大學一年級的英文課本。老師用中文講課,有些術語和專用名詞當然用英文。考試題是英文,學生可用中文或英文答題。培正是一所基督教教會學校,是華僑捐資創建,在華南享有盛譽。同國內很多教會大學有密切聯系。這些大學的校長和校領導很多來廣州東山培正中學考察過,認為培正教學質量高,歡迎高中畢業生總成績在年級前25名者可保送免試進入該大學。故弘社個別同學成績不在甲班或乙班者,為了取得更好總成績就選乙班或丙班。
     解放前天津南開大學校長兼南開中學校長,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長張伯苓老教育家考察培正後贈言:〝北有南開,南有培正〞。培正全體師生視此贊譽作為對培正的勉勵和期望,要更加努力,繼續前進。

    培正同國內教會大學有聯系的是:北京燕京,上海聖約翰、滬江,杭州之江, 長沙湘雅, 廣州嶺南,成都華西、濟南齊魯等。
    培正中學很多老師是畢業于國內外大學的培正校友,他們熱愛母校,婉拒大學聘請而回母校服務,將全部心力投入教學。有高素質老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學生。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953年培正改為公立後,很多老師先後被調到大學任教,直至教授;個別擔任系主任。說明解放前培正老師水平很高。

    培正管理非常嚴格,一切依規章制度為準,無特殊照顧。約85%學生住校。平日未經請假或批准不得走出校門,若被發現則記〝大過〞一次。 犯小錯, 記〝缺點〞(黑點), 中錯則記〝小過〞, 大錯被記〝大過〞。 被記三個〝大過〞或犯特大錯者則被開除出校。 四個〝缺點〞算一個〝小過〞,三個〝小過〞算一個〝大過〞。 每個學生可在每個月選擇一個星期日外出, 從早上七時到下午七時前,因為星期日同每週一至五晚上7 : 00 – 9 : 00上晚自習。有時突然聽到鐘鈴聲, 住宿生立即到自己住房等候 〝舍監〞(每座宿舍一位老師擔任)來點名。在高中二上學期的一天下午中學生籃球賽,培正獲得了〝決賽權〞,隊中主力隊員有六位弘社同學。球賽後的晚餐未吃好;這六個弘社同學在晚自習時沒有請假就到校外附近〝發記〞餐廳吃〝消夜〞補充一下。可能是因為球賽勝利,得到決賽權,興高彩烈,得意忘形,就大聲高談,當時比賽情景和決賽時應用什麼戰術等。突然見到訓導主任莫昌叠老師(兼教 化學)來到大家坐的〝卡座〞前看了一下,沒說話就離開。大家覺得不妙,立即回學 校上自習。第二天上午見佈告板欄上貼出弘社五位同學因未請假外出,各記〝大過〞一次。另一位同學住梅花村家中,故沒有他的名字。這六位同學立即找體育主任吳華英、主教練陳天利兩位老師說明情況,如果不撤銷〝處分〞六人就不參加〝決賽〞。經過吳、陳兩位老師同當時代校長,教務主任林瑞銘老師與莫昌叠老師研究後,改為各記〝缺點〞兩個,這就輕多了。在決賽時, 莫老師還到場給加油助威。最後培正奪得冠軍、弘社六個同學立下汗馬功勞。
    弘社體育在高中一時已顯露頭角,高中二時已是校內〝霸主〞。在第廿四屆校運會獲團體總分第一。 4 x 100公尺和4 x 400 公尺接力兩項冠軍。特別是個人400公尺(55.8秒)和跳高(1.59m)獲冠軍並破校記錄。還有跳遠冠軍。弘社獲校內籃球賽甲、乙組兩組冠軍,足球賽冠軍。高中三寒假弘社籃球隊到澳門進行三場友誼賽,兩勝一和,以一個中學的一個年級同當地三個有名球隊比賽,可謂成績優秀。1949年春,培正籃球隊〝遠征〞香港(5場)、澳門和中山(各1場)友誼賽;同年夏天江門賑水災籃球義賽的培正同學會。這兩次都有弘社4 - 5位同學作為主力參賽。同年在廣州,培正迎戰來訪的上海冠軍回力籃球隊,也有位弘社同學為主力隊員。
    廣州市校際足球賽,培正獲亞軍,主力隊員多是弘社同學。培正三位同學入選廣州市成人隊,其中兩位是弘社同學。後因學習繁重,又近期末考試,只有一位弘社同學參加。
     馮棠校長尊翁馮星衡老先生親筆手書條幅,分別贈送給弘社籃球隊同學各一幅, 並設雞粥宴招待。手書為:
賀蘭山下陣如雲 , 羽檄交馳日夕聞。
節使三河募年少 , 詔書五道出將軍。
試拂鐵衣如雪色 , 聊持寶劍勁星文。

    弘社同學一向關心、熱愛和積極參加學校的群體活動,熱心為社團服務。有同學曾任基督教青年會會長,學生自治會會長,培青民校校長和教職員等。星期日參加主日學和基督教青年團契。不少同學是為了星期日上午9點至下午2點可外出。自治會組織的學校〝糾察隊〞(S.P.) 被選上參加弘社同學中的一位同學還當上S.P.隊長。主要是維持學校內的安全和紀律。在廣州解放前夕,弘社一些同學參加〝自衛隊〞護校。

    弘社曾同〝弟弟班〞誠社在學校〝芳園〞(校長居住地)內舉行聯誼會。會上每個弘社同學以〝哥哥〞與一個誠社同學以〝弟弟〞相認,結為〝兄弟〞,一時在校內傳為佳話。很多〝兄弟〞至今仍保持密切聯系。

    初中三下學期參加在中山大學校園內舉行的七校(培正、培道、培英、真光、協和、嶺南和執信)的初中三春季露營聯誼活動。在校園內一個大湖的岸邊上,各校在自己的區域內〝安營扎寨〞,進行各種佈置,設施,各校有自己特色,互相參觀,生火做飯,互相觀摩廚藝,互相品嚐烹飪佳餚。各種文娛活動,球類比賽,湖中游泳等。晚上聯誼活動達到高潮,載歌載舞,座談交流,直至深夜。聯誼活動前後三天,第三天早上各校整裝歸去,大家依依不捨已建立的友情,在〈Auld Lang Syne〉 歌聲中互道珍重,恭祝友誼長存,後會有期。在聯誼活動期間,有兩件事提一下。一是第一天到達中山大學,各校〝安營扎寨〞後的晚上,三個弘社〝馬騮仔〞深夜兩點〝游水〞到對岸培英營地〝偷〞了〝鑊鏟〞、〝飯壳〞回來,第二天一早舉着送這〝勝利品〞給培英。這是〝偷營〞得〝勝〞,就有禮品〝贖〞回。另一件事是一個大學生不慎失足跌入湖中,幾個弘社同學立即跳下去將他救起來到岸上,直至安全。受到各方面好評和讚揚。

    培正和培道同屬基督教浸信會,不少校董是在兩校兼任。因培道建立比培正早一年,又因兩校早期同屬一個校董會,故兩校是〝姊弟〞學校;兩校又是隔馬路〝鄰居〞,較其他教會學校的關係深多了。培正弘社同培道旭社常有聯系和舉行聯歡會。在高中二,弘社同學到西村訪問參觀廣雅中學(省一中)和協和女中,並分別舉行聯誼活動,增進校際間友誼和相互瞭解。畢業前,弘社邀請真光女中闢臻社,協和女中賁社共同在培正校園內舉行畢業聯誼會。這是一個星期天,除在青年會禮堂開簡短慶祝儀式外,三校綜合分組,由弘社同學陪着參觀校園,舉行各種文娛活動。午宴後休息片刻,各組在校園隨便選擇地方座談,交流學習和生活情況,並有小型聯歡文娛節目。這次聯誼會增進三個基督教會學校的友情,互祝未來前程更遠大美好!後來有幾位弘社同學與真光和協和同學〝喜結良緣〞。

     一聲巨爆,乾坤轉換,風雲突變,弘社依然屹立。1949年10月13日入夜不久,幾聲強烈隆隆震天爆炸巨響,我們正在上夜自習,即從教室衝到院內,隨後電燈也熄滅了,不久一切平靜下來。但是大家難入睡。第二天清早,從學校正門和側門向外看,見到幾個解放軍一組挑着蔬菜和木柴走過,還對着門內同學微笑招手。後來知道爆炸聲是〝國軍〞撤退時將海珠橋炸毀,並波及橋北附近的發電廠一部份,故至停電,不過兩天後就恢復供電了。

    廣州解放(1949年10月14日)後約10天左右,幾位弘社同學說曾組織〝匯文社〞(進步組織)他們又同培道女中和廣雅中學的一些同學組織〝大眾學社〞,一些要求思想進步的弘社同學也參加。他們後來參加1950年1 月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今共產主義青年團)和廣州市學生聯合會共同在廣雅中學舉辦〝青年學習團〞學習。結業後,不少學員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培正中學開始成立第一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團支部。團支部書記和支部委員都是弘社同學擔任。弘社同學約有10人加入。那時政府指示各學校要成立〝學生生活指導委員會〞,四名委員中一位是德高望重的數學主任何宗頤老師,三位學生代表都是團員,其中兩位是弘社的。學校以〝學生代表大會〞代替〝學生自治會〞。〝代表大會〞主席是弘社一位團員擔任。

    培正慶祝建校60週年(1889-1949)活動,也是弘社慶祝建社7週年(1942-1949)。馮棠校長克服困難,親自主持穗、港、澳三地培正的慶祝活動。因為當時形勢和環境,故校慶和社慶都比較簡樸,大大不及既往大事慶祝的熱鬧場景。弘社建社五週年曾演出獨幕劇〝以身作則〞,六週年演出三幕喜劇〝小心火燭〞還有各種文娛體育活動,今後就不再有了。

     畢業前參加學校組織的修建越秀山(舊稱觀音山)體育場義務勞動。弘社由黃卓然老師領隊,勞動一天。大家很〝賣力氣〞,剷土、挖泥、裝平車、拉推平車,倒土等工作程序。大家在中午吃午餐休息時,還唱剛學會的〝解放歌曲〞。該體育場直到今時,還發揮很大作用,仍可舉行大型體育比賽。

    弘社畢業前一件重要的事是出版〈弘社畢業同學錄〉。組織籌備委員會和編輯委員會,正當大家努力工作,突然弘社的約10位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團員要取回他們交給籌委會的個人資料和照片,並言明〈同學錄〉是資產階級的東西,他們不同意,而且要抵制出版。籌委會只得將他們的個人資料和照片歸還給他們。但是有一位團員沒有〝領回〞而仍存在籌委會處,這位團員是〝違反組織紀律〞了。籌委會和編委會工作遇到一定困難,盡力調整,在同學們大力支持下,工作順利進行。

    為了〈同學錄〉的經費,弘社舉辦一次音樂會籌款,觀眾都是同學的家長和親友,以及學校師生,教職員。音樂會節目非常豐富。音樂主任何安東老師指揮弘社合唱組演唱,他領着師從他學小提琴的四弘社同學表演合奏,何老師表演獨奏。黃卓然老師領着師從他學夏威夷結他的四位弘社同學(兩位同黃老師合奏,兩位手拿鈴、鑔伴奏)表演合奏,黃老師獨奏。培道女中合唱團特臨場助興演唱,有合唱和獨唱。音樂會還有鋼琴獨奏和學校銀樂隊(管樂隊)4位隊員表演合奏和獨奏。音樂會非常成功。

    想不到突然接到東山人民政府通知,不得動用音樂會籌得的款項,要〝歸公〞。因為這是〝非法〞集會,〝非法〞籌款,一切未向政府申請,既使申請也不批准。弘社只得服從政府的决定將所得籌款上交。更加想不到的是編委會同廣州市一些印制廠聯系,接洽〈同學錄〉出版印制之事,沒有一間印制廠接受,也不說明原因。後來知道有〝通知〞說〈同學錄〉是資產階級產物,新社會不允許宣揚資產階級思想和資本主義的東西。真是應驗了那些要領回他們〈同學錄〉資料和照片的同學的話:要抵制出版〈同學錄〉。但是,在這樣不利的環境和艱難情况下,弘社同學沒有退縮,沒有低頭;反而更加團結,奮發圖強,要將〈弘社畢業同學錄〉在畢業前一定出版。籌委會和編委會更積極努力,用心工作。弘社同學積極捐款。幾位同學親自到香港,同香港星島日報社接洽〈同學錄〉出版事宜。得到該社大力幫助,歷經〝災難〞的〈同學錄〉─〈1950年弘社畢業同學錄〉終于在畢業前完成願,送到每個同學手中。

                天各一方,弘社情誼系心間
     弘社畢業後,組織一些同學到北京,一些同學到上海報考大學和進入大學。到北京者得到弘社一位同學的舅舅、北京兒童醫院副院長鄧金鎏教授關懷,安排住在東單八面槽胡同一通普四合院。直至大學報到後才離開。另外一些〝青年團〞團員同學通過北京市學生聯合會安排住宿。到上海的同學得到滬江大學培正建社校友曹振遠等學長到火車站接車,送到滬江大學,安排住在學生宿舍(因為是暑假)。弘社有部分同學到香港、澳門;或到美、加、澳、英等國進入大學學習。

    國內報考大學的弘社同學100%考取,而且多是國內著名國府。在北京的北大、清華、燕京、輔仁、師大、航空、地質、農大、石油、理工、鋼鐵等等共37人;在廣州中山、農大、華南理工、嶺南共30餘人;在上海交大、科技大、滬江等共8人;在杭州浙大、之江等6人;在天津的南開和天津共4人;其他大連、瀋陽、哈爾濱、濟南、武漢、長沙、福州等共20餘人。在燕京、滬江、聖約翰、湘雅、嶺南、齊魯、華西和之江等教會大學的同學不少。在國內就讀大學的弘社同學中,很多是家在港、澳或親人在國外,都可以到那裡同親人團聚和進大學學習。但是他們看到解放初期國家因為經過8年抗日戰爭和3年多〝國、共〞內戰,工農業遭到嚴重破壞,科學技術十分落後,經濟蕭條,民生凋零,百廢待興,憑着一顆熱愛祖國心,堅決留下來為振興中華,為國家繁榮富強而奮鬥。故在艱難困苦的環境努力學習,以優秀成績完成學業。從沒有考慮過個人將來的生活待遇,職位高低等。只想着將來竭盡心力服務于國家,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

    當時弘社同學約佔65%多些在國內,而在港、澳和國外者約35%。自此,弘社同學身處五湖四海,東西南北各處一方。但是沒有因為遠隔大海重洋而有碍同學間友誼。不僅國內同學經常通訊聯系,在同學較多的廣州,北京經常聚會。國內和國外同學亦互通訊息。後來因國內政治運動不斷地進行。國內同學的聚會停頓了,通訊也極少了。國內和國外同學的通訊也停息了。但國內外同學的訊息可從香港同學處獲得,故香港是弘社的〝大本營〞,弘社同學親密友情得以永存。
    正如曾任廣州東山培正弘社已故社長陳俊,在社史中提及:
〝從這些史實之中,我們可以深切的認識 到,弘社是具備着優良的團結友愛的傳統和充分互助合作精神的一個團體。以往史實使我們非常堅決的具備着這樣的信心: 我們一定能夠好像創造我們美麗的過去一 樣,去創造我們將來的遠大前程〞

           天生我才必有用,弘社精英耀光輝
    弘社同學走進社會,在世界各地展現宏志。各國國情不同,社會環境和人文習俗均有差異。同學每人的信念、志向、機遇和經歷很不相同。弘社人在這個萬千變幻的世界中拼搏前進,克服各種困難,沖破重重險阻,開拓自己的事業,創造美好前途;為社會、為國家、為人民、盡心盡力做出一定貢獻。此生可慰藉了!

    國內弘社同學畢業于理、工、文、醫、農等院校後,有任職大學(職至教授),如北大、清華、北醫、農大、林大、石油等,天津的南開、上海的交大、中國科技大、廣州的中山、暨南、農大等。有任職科研院(職至研究員),如解放軍科研院、某國防研究所;北京農科院、地質研究所、鐵道研究所;鋼鐵研究院、廣州農科院、太陽
能研究所、水產研究所等。有任職工業部門(職至總工程師,相當教授級),如水利、石油、礦探、建築、煤礦、鋼鐵、鐵道、地質、航空等。有任職于海運,海政管理主任和新聞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弘社同學中以任職于大學和科研院所者最多,有擔任所長、副所長;系主任、副主任者。其次較多的專業是醫學,共20多位都是國內著名醫生,有任醫院副院長;中國康復研究中心醫院院長,中央醫療保健組成員。還有在中央音樂學院和北京電影學院任教(職至教授級)。弘社有三位國家級體育教練。還有同學任職于省、地、市、縣部門工作者。

    同學們將自己一生同祖國命運緊緊地連在一起。數十年來在艱苦環境和困難條件下虛心努力學習國內外先進科學技術知識和經驗,刻苦鑽研業務,踏實用功,實事求是地追趕時代進展,為國家科學技術早日進入世界先進行列;而日夜忘我地奮鬥,創造出成績。不少同學真的〝開花結果〞其中較突出的在我國航天和國防工業科研中做出貢獻的兩位〝無名英雄〞。相信至今絕大多數弘社同學尚不知他們是〝誰〞!一位已故的同學任職海港海政,為維護國家榮譽、信譽和利益,在對外談判中堅持原則,獲得中外各方讚賞。一位建築總工程師曾參予北京近30年來所有著名大建築物建設,深得同行,世界的尊重。弘社同學在太陽能,農業科技,水產研究、醫學、康復保健等對外交流,得到同行者肯定和好評。弘社已故廣州培正中學弘社社長陳俊在1950年代一次中央組織關于中印邊界調研會上,意外地同前來赴會的原廣州培正中學歷史教師韓一英老師喜相逢,師生共同為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很好地完成任務,受到中央部門表揚。一位同學以訪問學者到澳大利亞進行醫學交流,訪問和學習,應當地一著名醫院邀請給一位癌症病人成功地進行〝示範〞手術,影響甚深,為中國醫學界爭了光彩。弘社不少同學在各自專業做出成績,受到所在單位、專業部門、省、市、甚至國家級的表彰;獎勵;授予〝青年積極分子〞,〝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出席各級表彰慶典大會,個別受中央領導人接見。據不完全的統計,在國內受到中央、省、市各部門的各種獎勵和發明創舉的同學的人次不下數百耘耘。

    1950-1951年國家發出〝保家衛國〞,〝參軍參幹〞號召,30多位弘社同學響應號召,〝投筆從戎〞,踴躍報名,最後16位被批准,有空軍戰機駕駛員,有坦克部隊,有防空,雷達部門,通訊部門等,有在國防科研機構。三位具有〝體育天才〞同學被調到解放軍體育系統足球隊,籃球和手球隊,女子游泳隊主力隊員,後入選國家游泳隊,國家手球隊隊員,最後分別任該項目國家隊教練。另一位先後任三個大軍區足球隊主教練。這16位〝投筆從戎〞的同學除一位〝文革〞開始至今音訊全無,一位最後在解放軍體育部門工作至退休。其他14位在1954年前後復原,轉業或返回大學繼續學習至畢業。他們為國防事業作出貢獻,立功受獎,被授予〝五好戰士〞、〝模範戰士〞、〝優秀幹部〞、〝戰鬥英雄〞等榮譽稱號。他們為祖國獻身(命)的精神是無法以文字來比喻的。

    同全國人民一樣,國內弘社同學經歷各次〝政治運動〞,也經受考驗。用實際行動証明自己始終熱愛祖國,是中華好兒女。
      我們懷念最早為國家獻出年青寶貴生命的兩位弘社同學易健思和林源培。他們在廣州解放不久,與幾位同學參加新政府組織的工作隊到兩廣交界的廣西一側工作,在一次下鄉途中遭暴徒伏擊慘遭殺害。同學們得此不幸消息,十分悲痛。他們只是兩個尚未及16歲和剛到17歲的青春年華的青少年啊!

    1957年全國掀起〝反右派〞鬥爭,有幾位弘社同學被本單位錯劃為〝反黨反社會主義右派分子〞被批判鬥爭後降級〝控制〞使用。後來雖然〝平反〞恢復原職,但是被歸入〝另類〞,〝另眼對待〞。一位在北京的同學是中學優秀教師,〝右派分子〞帽子摘掉後,恢復優秀教師,因教學成績突出又晉升為高級教師,最後晉升〝特級教師〞(相當教授級)。但在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瘋狂殘酷地開展早期,他又被揪出來,被定為〝反對偉大領袖毛主席,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反革命份子〞,嚴酷批鬥後,被〝掃地出門〞,遣返回廣東老家監督勞動改造;被迫害至〝妻離子散〞,悲慘之至。〝文革〞後雖然恢復原職和待遇,但自1957年以來近40年的慘重痛苦經歷,常處在〝危險〞、〝緊張〞的思維,心有餘悸之中,長年憂郁成疾,最後因患癌症不治,可惜一代語文精英〝特級教師〞與世長辭了!

    另一位畢業於清華大學水利系的同學,1957年〝過激〞言論被從中央下放到雲南省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設和科研方面做出不少成績和貢獻,曾受到省,國家的表彰和獎勵,是一位公認的水利專家。但突然被誣陷〝偷竊國家機密,裡通外國〞,沒有絲毫實據,也沒有向本人調查而被關進監獄近半年,受盡折磨,雖然〝冤案〞得到平反,但精神和身體受到嚴重摧殘,傷害極大,難以彌補。而且在後來的政治運動中都多少受到波及。

    一位〝投筆從戎〞的弘社同學,在萬人大會上被授予〝戰鬥英雄〞榮譽稱號和獎勵。但復原轉業後,不知何故被列為〝反黨、反社會主義〞嫌疑,在萬人大會上被批判,後查無實據得到平反。兩次〝萬人大會〞差異何其大?!值得深思!

    最悲慘的是一位同學在天津某大學任黨總支組織委員,兼任系主任秘書,在學術有所成就。在十年浩劫〝文革〞期間被扣上〝出身黑五類〞,〝海外關係,裡通外國〞,〝混進黨內的階級異己分子〞等等,〝反革命分子〞帽子,受殘酷批鬥,最後慘遭迫害離世,弘社同學深感悲痛。

    有兩位弘社同學至今生死未知。一位畢業于北京協和醫學院工作其間,響應政府號召參加支援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醫療事業到青海省工作,但別後至今40年多,全無音訊。另一位是〝投筆從戎〞,在某坦克學校任高級教官,但自〝文革〞開始至今40多年全無音訊。

    國內同學,生活和工作環境相當艱苦。工資低微,加之政治環境變化無常,不少人家人在海外,有家業,有豐厚的遺產,但他們一生服務在祖國,他們的精神真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 國內同學中,有區、縣、市、省和全國政協委員,其中一位是全國政協常委,廣州市政協副主席。有三位同學是縣、市人民代表。 國內讀大學110多位同學畢業後,其中有部份同學在國內的〝政治運動〞期間或其後,數十年來不斷有到港、澳定居或移民海外者,尤其是〝文革〞後,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後就更多了。據不完全統計約50多位,其中香港和澳門定居分別為14人和4人。移民美國29人,加拿大2人,澳大利亞4人,紐西蘭1人。他們都得到發展,安家立業,生活幸福美滿。

                     海闊天高,任君翱翔
    弘社同學香港和澳門特有淵源。很多同學在香港何文田窩打老道培正小學、初中就讀後,又到廣州東山培正中學升高中;很多同學在澳門南灣或盧家花園培正小學就讀,又升入盧家花園培正中學就讀至初中二上學期後,隨母校遷回廣州東山培正中學繼續在初中二下學期就讀。弘社同學是1938年小學一年級,1942年五年級建社,1950年高中畢業。

    香港素有〝東方明珠〞美稱,長期以來是世界貿易、金融、財經中心之一;商業興旺發達。在香港數十位弘社同學中大多數從事商業、貿易、財經、金融。有銀行家,金融專家,証券交易專家,進出口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有從事遠洋集裝箱運輸業、海運、製造業等領導崗位。有建築大師、律師、大醫生、大學教師、音樂家、影視專家,美術家。個別在政府部門任職。他們很多是美、歐大學畢業和獲碩士或博士學位。也有畢業于國內著名大學者。他們為香港的繁榮發展做出一定貢獻。一位同學榮獲香港政府授予〝金紫荊〞章獎的大律師。一位同學是香港著名腦神經外科專家、教授,享譽香江,聲譽及東南亞。有兩位同學曾代表香港出席東亞運動會,分別參加田徑和棒球比賽。有同學榮任〝東華三院〞主席,榮獲英女皇頒發的〝M B E〞勳銜。又獲太平紳士稱號者;也有獲銀紫荊星章,〝S B S〞者;獲香港政務事務局頒發嘉許獎者;石油工業部頒發的優秀教材獎者;更有在國內捐獻,投資,創業而獲得國內榮譽市民,人大代表和各級的政協委員者等等。
    弘社畢業25週年銀禧 (1975年) 正是國內〝文革〞末期,國內不可能舉行慶祝會,只有香港弘社同學舉行,香港培正母校特為弘社舉行銀禧和晉升元老級加冕盛大慶典。除香港同學外,還有來自澳門、台灣、美國、加拿大、吉隆坡的同學共60餘人。母校鄺秉仁校長,林英豪校長,黃師母(趙璧蘭老師)、何宗頤、吳華英等老師,趙汝光校監,香港、澳門培正同學會會長,兄弟班代表等嘉賓200多位蒞臨祝賀。林英豪校長祝詞中的一段話十分感動弘社人。
〝弘社諸子離校後,服務社會。傑出才俊,大不乏人。或成工商巨子,或膺社團領袖,或執業律師,或教育專才,或作名醫,或任政要。雖則分道揚鑣,而皆敬業樂群,造福社會,成就之偉,聲譽之隆,允為紅藍輝光,母校有榮〞。
弘社同學謙誠受之,視為激勵,要更向上,造福社會。
   目前弘社同學在國外123人,佔50.4%,其中美國71人最多,其次為加拿大36人。他們多從事商業。地產、建築、運輸、交通,有大學教授和學院副院長,大學董事會董事和顧問、學術基金會理事。有從事航天,國防工業等研究,有電腦專家,有音樂家和醫學家、牙醫專家。亦有教會和慈善會的義務工作者。個別任職政府部門。有兩位同學曾參加美國軍隊到海外接受戰爭考驗。他們在該國各自地區和領域中作出一定成績和貢獻。
    弘社同學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從國內定居港、澳和移民外國的,在過去數十年國內各次政治運動中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不公平待遇,甚至殘酷批鬥、迫害、冤枉。事情雖已過去,實難忘却,痛楚之心難消。但是同早已定居港,澳和移民外國的弘社同學一樣,根還是在中國,如〈我的中國心〉歌詞中︰〝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就算生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當國內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後,國外和港、澳、台很多弘社同學同世界各地華僑一樣,紛紛回國探親、旅遊、訪問、對祖國逐漸加深瞭解,積極支援祖國建設事業發展。港、台同學投資珠江三角洲的工商業,還有在海南、廣西、北京、上海和鄭州投資建設。一位同學不但在國內不少省、市、城鎮投資工商業建設,還資助民辦大專院校。曾捐贈科研設備給北京某大學,並被邀進行學術報告和交流,該大學授予他名譽教授。他捐贈給穗、港、澳三地母校,培正中學各20多台電腦 (1980年代初期),廣州培正當時是廣州,廣東省唯一的電腦教學的中學。另一位弘社同學是美國某大學某學院副院長,國內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後,對外交流逐漸增多,這位同學經常同國內一些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學術講座和學術報告以及科研指導。被北京某大學聘為客座教授。在美國一位弘社同學曾在美國有關國防研究所從事太空研究,常為中美學術交流和研討會的召開〝搭橋〞,〝牽線〞。他和夫人曾受到當時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接見,合影留念。他是美國某大學董事會董事,某國際關係研究所顧問。常幫助國內科技人員到美國訪問、交流和學習。在台灣同大陸兩岸交流日益增多情況下,在台北的四位弘社同學積極幫助故鄉建設並在國內投資工商業。其中一位同學數年前的10年中每年回粵北老家同故鄉親友團聚,居住三個月以上,終于圓了思鄉之夢。港、澳、台和國外弘社同學還為國內慈善事業捐款,給國內重大災禍救濟捐款。他們重返祖國大地,看到祖國山山水水,大好河山,親身體驗祖國的發展,為祖國建設事業,走向繁榮富強作出貢獻。他們皆為“海外的華人世界”增添光彩。

                        母校恩情永記心
    弘社同學畢業離開母校培正超過一個甲子,60多年了,始終心系母校。已故前廣州培正弘社社長陳俊在生前給一位同學的信中說的一段話,足以代表弘社同學的心﹕〝如果說袓國是母親的話,那麼培正也是一個母親 -不過沒有那麼偉大,那麼遼闊而已。對培正所懷抱的感情,是同對母親的感情相類似的〞。
    弘社同學在校時得到老師們的精心培養教育,在德、智、體、群四育全面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同學們牢記〝至善至正〞校訓,發揚〝紅藍精神〞,在自己一生中為社會,國家和人民做出一定貢獻,也就是為母校培正爭光,也是對母校最好的回報。
    同學們懷想當年小學、中學老師們高尚的道德品格,精深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使母校獲〝北有南開、南有培正〞和〝數、理、化少林寺〞的美譽。但是在1953年以後改為公立學校,並在30年來數次改名後已非原來的培正實質,加之老師們除到港、澳母校任職外,絕大多數被聘請到各大專院校任教。雖然1984年復名培正中學,但已不復當年培正聲譽。但弘社同學同國內外校友們一樣高興和積極贊助母校各方面建設。在母校舉行復名大會上,當時在廣州工作的一位弘社同學捐出相當本人十個月工資的獻款,雖然不多,亦是心意;而且在籌建培正百週年紀念堂更捐出相當本人20個月工資的獻款。其他弘社同學亦積極捐獻。一位香港弘社同學共捐贈數十台電腦給穗、港、澳培正母校。在1980年代初期,廣州培正中學是全市、全省,甚至全國第一所有電腦教學的中學。他在其後捐贈在穗、港、澳母校的建設款項總共超過千萬港元。弘社捐贈穗、港、澳母校共約50萬港元。在弘社畢業50週年金禧紀念,捐贈廣州母校培正中學建立〝弘社廣場〞美化校園。還參與母校一些基金會,如〝馮棠校長基金會〞等和獎勵一些在教學和學習上有特殊成績的師生們。2010年弘社畢業60週年鑽禧紀念。香港培正中學葉賜添校長在全體弘社同學參觀訪問母校時致詞肯定弘社對母校的熱愛、關懷、支持做出貢獻並感謝。特別感謝一位在香港的弘社同學數十年來對母校的三大貢獻。

    弘社同學分佈世界各地,積極參加所在地區同學會活動。不少同學曾擔任穗、港、澳、台、京、津、滬、深圳、江門、湛江;美國三藩市(灣區),洛杉磯、聖地牙哥、紐約、澳大利亞悉尼(雪梨)、新西蘭;加拿大、溫哥華,馬來西亞等地區的培正同學會會長、副會長、祕書長、常務理事,理事等,為校友們盡心服務。

    廣東培正學院(前廣州培正商學院)初建時,弘社一位同學不但參與組建,籌建,辦學管理與國內外溝通等等工作盡心盡力外,還以大量的捐獻和投資起到重要的作用。弘社同學與廣大校友一樣,共同完成已故黃啟明校長要建辦大學的遺願。弘社贈獻的已故校長黃啟明半身銅像屹立在校園。〝弘社林〞至今枝繁葉茂,拙壯成長。〝培商〞目前已具有一萬多名學生,受到國家社會認可的典型的一流民辦大學。

    自1985年弘社畢業35週年慶祝活動後,每5年大型聚會期間,都到廣州、或香港,或澳門母校訪問、參觀。國內外弘社同學經常返母校參加各種慶祝活動。
     林英豪校長曾對弘社評價說:( 1975年香港慶祝弘社畢業25週年 )〝弘社諸君子,尊師重道,愛護母校,夙其熱忱。今後仍必一本素志,大力支持母校,發揚培正精神,可斷言之〞

                   情深意長,友誼地久天長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世界在不斷變化。國內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後,港、澳、台、和國外很多同學陸續回國探親、訪友、觀光旅遊,同國內同學相互交流,對國內情況逐漸增深瞭解。國內外弘社同學在通訊中互訴畢業後思念之情。正如〈Auld Lang Syne〉中文歌詞中:〝怎能忘記舊日朋友,心中能不懷想。舊日朋友豈能相忘,友誼地久天長〞。港、穗兩地同學聯系,共同發起組織一次全球弘社大團聚,國內外同學 十分高興,積極響應。1985年10月13-15日在廣州南湖賓館舉行慶祝弘社畢業35週年珊瑚禧紀念活動。從國內各地,港、澳、台和美、加、澳、紐、英、法、牙買加、馬來西亞等國家前來參加的同學和社嫂140多人。記得林英豪校長在香港慶祝弘社畢業25週年銀禧( 1975年)的祝詞一段話,也適用于弘社畢業35週年的真實情況:
〝人生聚散,本屬無常。欣慰弘社諸君子,昔日同窗,切磋學問,砥礪德 性。自小學而中學,同遊共硯,親如兄弟,此種機緣,實屬難得。況離 校廿五寒暑,雖各一方,而能彼此聯絡,且或時相過從,今更舊雨重聯 ,舉行晉升元老盛典,似此機緣,更屬可貴。諸君子論交有道,聲應氣求,情比金堅,實堪敬佩也〞。

    從世界各地湧來的同學和社嫂,頓使南湖賓館沸騰起來。很多同學畢業後35年,甚至有些未畢業就分別,這時才有機會第一次重逢,怎不特別興奮和高興!大家相互緊緊擁抱,用力拍背捶胸,熱淚盈眶,大聲喊叫對方〝花名〞(外號)。不少同學互相抱着在地上打滾,〝拳打腳踢〞地嘻鬧。歡聲笑語盡情釋放多年情懷。社嫂們突然看到這種激動人心的場面,也一同享受歡樂情感,笑着說:〝那像已過半百〝知天命〞的,簡直就是一群孩子〞。是的,我們都回到在母校青年時代的情景。

    紀念活動重要內容之一是回到剛〝復名〞一年的東山培正中學母校,受到校長、老師們和學弟妹們的熱烈歡迎。我們參觀共讀時的教室樓美洲堂和白課堂(那時尚在)、圖書館(兼實驗室);同宿的澳洲堂和古巴堂(王廣昌宿舍和初中宿舍樓已被外單位佔據多年,正在交涉取回);同進餐的陳廣慶食堂和初中食堂(大平房,尚未拆除);基督教青年會大樓和顯過身手的大運動場。有幾個同學興之所至,在當年比賽用的水泥籃球場上露了幾手球藝,不減當年〝雄風〞。同學們對母校和老師們當年的精心教導和培養,心中非常緬懷和感激。大家拍照留念,向母校敬獻禮金。

    紀念活動最重要和最高潮的是〝慶祝弘社畢業35週年”紀念大會和宴會。大會派專車接母校校長(東山培正中學、小學和西關小學校長),18位在穗的當年老師,培正同學會會長、副會長和兄弟班虹社和誠社代表,共30多位嘉賓光臨。紀念大會由黃文運主持,麥濟誠領禱並代社長致祝詞,中學校長、老師代表,同學會會長、虹社和誠社代表先後致賀詞並向大會贈送賀禮。麥濟誠同學代表社長宣讀贈送給大會的祝賀親筆條幅:
〝弘社當年老兄弟,更從別後見真情,
江山花月重逢地,乘興高歌頌太平。
眼中人物手中杯,社集歡樂又一回,
少日情懷今尚在,無邊風物共低徊〞。
    真情感動眾人,為之熱烈鼓掌讚賞。又回憶青年誠摯美好年華。
    十八位老師各由一位同學陪扶到主席台,由同學向老師們敬送紀念品。我們這些已年過半百的學生,喜見老師健碩身體,甚為欣慰。祝老師們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慶祝宴會上,正當同學們紛紛向嘉賓和老師敬酒,又互相祝賀,喜氣洋洋,熱鬧歡樂非常時,突然聽到一宴席人聲嘈雜,很多同學圍在一起,亂的很,原來一位從來未喝過酒的同學,一時高興,〝痛飲〞起來而突然出現呼吸困難,臉唇青紫,嚴重缺氧,情況緊急。幸得一位醫生同學採取相應急救措施,將該同學從〝鬼門關〞搶救回來,真是驚險的很。難以想像是否會出現〝喜宴變喪宴〞的場面。大家這才放下心來繼續進行慶祝宴會。

    慶祝宴會結束,大家送嘉賓上了專車離去後,另一高潮〝文藝〞晚會開始,同學們各自踴躍登台表演,有獨展歌喉,也不怕〝豆沙喉〞;有臨時〝拉幫〞合唱。有小提琴、鋼琴、口琴演奏。有講笑話、猜謎語的。同學們高興地齊唱中學時的中、英文歌曲,特別是最熟悉的兩首是:〝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 〞和〝Auld Lang Syne〞。當一位從英國回來的同學穿着蘇格蘭民族服裝表演蘇格蘭舞蹈,大家興奮極了,不斷高聲吶喊,鼓掌;甚至跺腳,同步助興。同學們和社嫂們一起跳交誼舞,歡樂至深夜。最後大家圍成一圈,手拉手齊唱〝Auld Lang Syne〞結束晚會。但有些同學仍三三兩兩在一起敍談別後各自經歷。真是有說不完的話,道不盡的情。

    弘社全球同學第一次團聚,三天兩夜瞬間過去,依依不捨別離難。握手再握手,擁抱再擁抱;送了一程再送一程,道別一次再道別一次。亦只得互祝珍重,後會有期。真似是〝千載難逢機會,萬金難買歡聚〞。這得感謝港、穗同學策劃、籌備;特別是廣州同學的組織安排,費盡心力了!

    自此,弘社每五年舉行一次全球同學大團聚,已進行六次了。

    1990年在廣東中山溫泉賓館慶祝弘社畢業40週年(紅寶石禧)紀念活動。參加的同學和社嫂共約150人。在廣州集合後一起乘車到目的地。同第一次慶祝活動一樣,相逢十分親切,熱烈,有少數同學是首次參加。照例回廣州東山培正母校訪問,向學校和同學會致意,參加當天同學日慶祝活動。大會組織參觀翠亨村,孫中山先生故居;遊覽珠海特區和觀看特區文藝演出。在賓館舉行弘社的〝文藝〞晚會的中途,有一位自認為〝酒仙〞的同學暢飲後要回自己住處,一面低聲哼着歌曲,一面晃晃悠悠卻向賓館大門走去,時已深夜,幸有一同學在其後面看到,趕忙上前扶着他回到住處,否則可能〝出意外〞。這只是一〝插曲〞。

    1995年在廣州白天鵝賓館舉行慶祝弘社畢業45週年(藍寶石禧)紀念活動。參加同學118人,社嫂約80人,共近200人,是〝陣容〞最大的一次。同學們已年過〝甲子〞,有些同學是第一次參加弘社大團聚,也是畢業45年後第一次與同學們像親人一樣首次重逢,喜悅之情感人。

    白天鵝賓館在沙面,有路橋通達,臨近白鵝潭。夜間沙面、白天鵝賓館和路橋上的燈光照耀着珠江和白鵝潭水面上粼光閃閃,夜景美極了。這次活動展覽了弘社社史。晚會既隆重又歡暢、熱烈。
    回東山母校參觀新建的百週年紀念堂大樓,胡忠科學大樓,林炳炎教學大樓等新建築。白課堂和初中食堂(大平房)已拆除了。這天也是學校舉行一年一度的同學日,弘社在會上宣佈已故社友黃文運遺囑向學校捐獻人民幣20萬元。

    大會組織坐遊船到蓮花山觀賞〝八景〞。在船上可觀覽珠江兩岸景色,同時途中有三位醫生同學講老年保健知識。到達蓮花山,拾級而上欣賞山景、眺望遠景。登上約20多公尺高的佛塔(燈塔),瀏覽蓮花山周圍風光和獅子洋海景。參觀廟宇,再仰觀滿含笑容的高大觀世音菩薩全身雕像。一日遊盡興而返。

    弘社同學十分懷念黃文運學兄,〝巨人〞是慶祝弘社畢業35週年紀念活動的發起人和組織、籌備的負責人,不辭辛勞同國內外同學聯系,磋商。為弘社全球同學第一次大團聚費盡心力,紀念大會得以圓滿舉行。〝巨人〞一向熱愛母校,熱愛弘社。他曾任香港培正同學會副會長,他曾專程赴北京兩次協助組建北京培正同學會,並代表香港同學會親自到會祝賀。1985年和1990年弘社兩次慶祝活動,〝巨人〞都是主要組織者。〝巨人〞黃文運兄永遠活在同學們心中。

    2000年,弘社畢業50週年金禧紀念慶祝在廣州東方賓館舉行。參加同學和社嫂共約160餘人。慶祝大會十分隆重,東山母校培正中學校長和同學會會長、副會長等為到會同學加冕慶賀。弘社宣布捐獻禮金為美化校園,在美洲堂與圖書館之間的空地修建〝弘社廣場〞。參觀校園時,幾位昔日學校籃球〝健將〞的弘社同學,看到學生在玩籃球,他們興之所到,雖然年近〝古稀〞,亦要一顯身手,展現當年〝雄風〞。可惜只是〝架勢〞仍在,球藝已不及當年,體能亦如〝老牛〞氣喘噓噓,但深得大家稱讚〝精神可嘉〞。大家坐船暢遊珠江、大沙頭、二沙頭、海珠橋、白鵝潭等。一覽沿岸和河南各處風光。參觀〝星海音樂廰〞。我國音樂大師冼星海是廣東人,曾在培正執教並指揮訓練學校〝銀樂隊〞(管樂隊)。他著作很多名曲,最著名的是〈黃河大合唱〉的組曲。鼓舞全國人民激昂的抗日愛國熱情。在聽了作為音樂廳主建築師的一位培正校友講述後,同學們為之感動和受教益。弘社一位女同學在演奏大廳高歌一曲〈One DayWhen We Were Young〉,聲藝不減當年,同學們熱烈鼓掌贊賞。同學們還到東山區瞻仰烈士陵園。有部分同學前往黃花崗烈士陵園遊覽和瞻仰。

    2005年在北京清華大學舉行弘社畢業55週年小鑽禧紀念慶祝活動。參加同學和社嫂共150餘人,將清華大學內的〝近春園〞賓館包下來了。大家對能在國內著名的,在國際上有一定聲譽的清華大學(清華園)舉行慶祝活動,十分高興。在靜雅,秀麗校園閒步,精神舒暢。有些社嫂清晨和傍晚到賓館附近的荷花池小島上同在那裡的〝晨練〞者(多數是老年人)一起鍛鍊,十分快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寫就是這個荷花池。慶祝大會和晚宴豐富多彩。北京培正同學會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名譽會長、顧問,三位年近耋耆之年90歲高齡學長,音樂大師黃飛立和夫人趙芳杏(曾執教培正和培道音樂課)、胸外科專家黃國俊和夫人、法學專家潘漢典15位嘉賓前來祝賀。很多同學熟識的超社陳思(陳念祖)學長和同學會會長蔣建國(誠社,北京市政協秘書長)致賀詞。弘社同北京培正同學會相互贈送禮品。
    大會組織參觀遊覽首都天安門廣場,登上天安門城樓盡覧目前世界最大的廣場、國旗標台、人民英雄紀念碑、毛澤東主席紀念堂、全國人民大會堂和歷史博物館;在城樓上還可一覧〝十里〞長安街的景色。走下天安門城樓,遊覧故宮(皇朝)建築和小庭園,出故宮玄武門,對面就是景山公園,但同學和社嫂都够累的了,就不遊覧,即到不遠的北海公園〝御膳坊〞憩息,品嚐〝宮庭〞食品,享受到穿着清朝宮女服飾的女服務員的服務和所謂的皇帝坐的〝龍椅〞。晚上到前門〝老舍茶館〞觀賞老北京風味的文藝小品表演,一邊吃小食、品茶,一邊看表演。大家乘車到北京郊區遊覽慕田峪長城和紅螺寺。最後還遊覽天壇、世紀壇和頤和園。同學們在清華大學校園遊覽時可看到一棟科研大樓,是一位弘社同學的令尊捐贈的。這次慶祝活動是歷次時間最長的一次,共三夜四白天。

    2010年在香港舉行弘社畢業60週年鑽禧紀念慶祝活動。慶祝晚宴第二天訪問香港母校培正中學,受到葉賜添校長、老師和學弟妹的熱烈歡迎。舉行簡單儀式,弘社給母校獻禮。葉校長介紹母校發展情況,大家在老師陪同下參觀學校建設,學子們作詳細介紹。大家為母校的進展感到高興和欣慰。葉校長致詞時感謝弘社一向熱愛母校和支持母校建設。特別對在香港的一位弘社同學數十年來關懷,支持母校建設的三大貢獻表示感謝!同學們還遊覧太平山,登上高峯一覧香港島、九龍半島和維多利亞灣全景。大會組織40餘位同和社嫂坐遊輪Costa號到台北和台中旅遊。遊輪在基隆港靠岸,大家坐車到台北市遊覧孫中山紀念堂、中正紀念堂、故宮博物館和市容。台北市一位弘社同學代表其他三位弘社同學歡迎大家到來,共聚午餐並贈送霧蓮菓給毎位同學,情意濃重。遊輪到達台中市,主要遊覧日月潭(有坐船遊覧,有坐車在岸上觀賞),參觀文武廟、美術展覧館、原住民居處等景點。然後遊輪駛返香港。在搭乘遊輪時想不到發生兩件〝令人啼笑皆非〞之事。一位國內同學辦理赴台旅遊簽証手續不全,不能登岸,只得一人獨自在遊輪內〝消磨時光〞(也是前面提到在1990年在中山舉行慶祝弘社畢業40週年活動〝找不着北〞那位〝酒仙〞。另一件事是一位同學和夫人返港登岸後發現在離船時例行檢查,忘記將必需的証件取回而留在船上,只得立即通知遊輪公司,他們夫婦亦只得在香港多留一週,等候遊輪再返港而取回証件。

    在遊輪上有較多時間敍談和觀看文藝演出。在船上開了兩次全體會議。<弘社通訊>主編兩位因身體健康欠佳,不能再擔負繁重的社務工作而請辭。大家很了解他們兩位的身體健康狀況,同意改選社長和<弘社通訊>主編。同學們非常感謝卸任社長和主編十年來(2000-2010年)身體力行,事必親為,盡心盡力、不辭辛勞為弘社大家庭服務,做出很大貢獻,有目共睹。弘社同學永遠不會忘記。

    從2000年以來除三次每五年一次的全球弘社大團聚外,另有三次中、小型聚會。2004年弘社建社62週年在美國邁阿密(Miami)聚會,居此的弘社社友盛情接待,在府上宴請40多位同學和社嫂進晚餐。陪同遊覽市容,參觀Miami大學,到美國最南端Key West遊覽,望遠鏡可看到古巴。大家一起坐遊輪遊覽巴哈馬(Bahamas)群島中一、二個島嶼。參加同學和社嫂有來自美、加、港、澳、北京、廣州、浙江等地區。

    2007年弘社建社65週年在澳門聚會,來自美、加、港、澳和國內京、穗、深圳、珠海、江門、陽江、浙江等地區同學和社嫂共70餘位。大家回盧家花園培正母校參觀訪問,不少同學回憶少年時在此就讀情景。看到荷花池塘變小了,〝九曲橋〞縮短小,校園也變狹窄了。但母校在澳門仍保持着很高的聲譽,值得欣慰。大家還遊覽大三巴、炮台、東望洋、西望洋、松山和市容。路環和氹仔有橋相通半島。澳門有東方拉斯維加斯(Las Vegas)之稱,真是賭場林立,願撤銶上鈎者大有人在。美其為〝娛樂之都〞。有一件極不愉快之事,是晚宴之前的午餐是在觀光塔上旋轉餐廳日式自助餐。下午四時許開始陸續有同學和社嫂出現腹瀉。嚴重者有嘔吐,明顯是午餐的〝食物中毒〞。弘社有一位醫生同學立即將帶來的葯品分給每位〝病人〞,共19位服用,並喝濃茶水減輕腹瀉。最後有7位同學必須送到山頂醫院治療。到翌日上午明顯好轉出院。這事情發生後,該餐廳當然要負全部責任。但弘社只需該餐廳負擔7位住院同學的住院一切費用,其他責任就不追究了。餐廳經理深表歉意。2011年在南加州聖地亞哥(San Diego)一次小聚會,是因北京、廣州和浙江有叁位同學遠道到來。從美國東岸紐約、Virginia、美國西岸三藩市、灣區、洛杉磯、Murrieta和加拿大多倫多等地的同學和社嫂共26人。大部分同學住在UCSD學生宿舍,有幾位同學住當地同學家中。每晚這位同學和夫人在家中設宴招待大家,餐後都有〝自告〞獻藝者,吹口琴,唱歌,講笑話等,十分熱鬧。當熱參觀UCSD大學校園,遊覽Mission Bay、海灘。有些同學到海洋公園、動物園遊覽、也有到Coronado海軍基地的島上遊覽的。在第三天約20位同學和社嫂在上午離開San Diego驅車前往Los Angeles到蒙特利公園的翠亨村酒家已是中午,洛杉磯同學和社嫂20多位已在〝恭候〞,實不敢當。久別重逢、相聚機會難得,共敍友情,可惜時間太短,大家要各奔歸程,只得互祝珍重,再次告別,後會有期。

    弘社同學較多的地區常定時1-2個月一次小聚會,敍談友誼。維持聯系,增進感情。如香港同學每月第二個週四晚餐,三藩市灣區同學堅持每月第二個週四上午在香滿樓酒家相聚。洛杉磯每兩個月在翠亨村酒家小聚一次。溫哥華、北京和廣州都有定期聚會等等。
    弘社是一個團結友愛大家庭,同學們互敬、互愛、互助。印象深刻的事很多,其中最動人的是,國內歷次政治運動前後,個別弘社同學;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後有部分弘社同學,他們無論到香港定居,還是移民到美國、加拿大或澳洲,都得到當地弘社同學的關懷,照顧和幫助;甚至對他們的子女亦是一樣。如安頓暫時居處,幫助介紹、甚至親自安排工作。需要經濟幫助的慷慨支援。需要作為經濟擔保人的則〝二話沒說〞就答應了。有些國內同學全家人都曾受到〝雪中送炭〞的恩情。一切曾得到過他人幫助和照顧者,那怕是〝點滴之恩〞要想着〝湧泉相報〞。千萬別做一個〝忘恩負義〞者,遭人唾棄。國內改革開放後,國內很多同學出國進行訪問,學術交流,都得到該國弘社同學的照顧和幫助。這些可見弘社同學昔日情懷仍在心。

    自1985年舉行慶祝弘社畢業35週年紀念活動,第一次全球弘社同學大團聚後,每隔5年舉行一次大聚會,到2010年是第6次。在其間還有幾次中、小型聚會。弘社社務和活動開展的很活躍,全靠全體同學的熱心關懷、支持和幫助,特別是在經濟上慷慨解囊,很多社嫂也不後人。弘社有多位同學在每次大聚會時,每位都捐獻數萬元港幣作為社務活動經費。所以弘社在財政上〝無後顧之憂〞,社務也蒸蒸日上。這是全體同學和社嫂熱愛弘社大家庭的必然結果。

    同學們和社嫂都感受到弘社每次大聚會非常生動活潑、場面十分熱鬧,這同溫哥華及灣區兩位同學的奉獻精神有很大關係。一位是加拿大溫哥華的〝山東砲〞、一位是美國灣區的〝強哥〞。兩位不是〝冤家〞不聚首,真是一對〝死對頭〞。但是合作主持得〝天衣無縫〞。又各自發揮不讓對方;表演精彩百出。全場笑聲不絕;從來沒有〝半秒鐘〞冷場的。有他們兩位在場,不愁不熱鬧。真感謝這兩位〝難兄難弟〞了!

    弘社之有今天是全體同學熱愛弘社,共同努力所創造。但是各屆社長和各地負責同學的盡心盡力的服務是分不開的。各期的社長(很可能有遺漏,望補充)
澳門時期:揚茂振
港分時期:梁顯勝、林逢振、黃日明
東山培正:陳俊、朱樹椿
畢業至今:黃乾亨、李錦鴻、李潤鎏、何厚煌、鄭樹安、 陳建球、蘇君樂、李錦鴻(2011年再任) 在此需感謝弘社通訊的創始和經辦人,他多年的辛勞使全球的同學得以參予社務;互通信息;互通友情。

                             結束語
    有一位同學稱我們兩個人是弘社的〝史前人物〞。是的,弘社成立前四年1938年,我們進入澳門南灣培正小學一年級,初小畢業轉入盧家花園培正小學五年級,弘社就是在這一年1942年成立。我們兩人小學畢業轉入盧家花園培正中學至初中二上學期結束1946年春隨母校遷回廣州東山培正中學原校址繼續初中二下學期學習至高中畢業。我們兩人在培正學習共12年,經歷澳門弘社成立前,成立時和成立後以及弘社在澳門和廣州的社務發展比較熟知:畢業後弘社60多年大概狀況亦較瞭解。相信,這樣的〝史前人物〞在弘社是極少的吧 !〝史前人物〞對母校,尤其是弘社有特殊情感,我們將<Auld Lang Syne>歌詞(中文)中兩句稍引改一下,是我們往日的友情,〝我們曾經終日遊蕩,在故鄉的青山上(在澳門松山上、在香港太平山上、在廣州越秀山上)〞。〝我們也曾終日逍遙蕩槳在綠波上(在南灣、在淺水灣、在荔枝灣)。〝史前人物〞深感弘社建社70年的歷史十分可貴,要珍惜,亦可說是培正各級社的一個〝縮影〞吧 ! 這是一篇有感而發的回憶。弘社在全體同學愛護下,仍像一棵常青樹屹立在培正大家庭中。

    弘社同學已進或接近八十歲耋耆之年,正在享受幸福歡樂晚年生活,建議做到(可能很多同年已做到)〝三樂〞、〝三不比〞和〝三堅持〞。
〝三樂〞 :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
〝三不比〞:不與同輩比,不與自己過去比,不與前輩和後輩比。
〝三堅持〞:堅持生活規律,勞逸結合,注意飲食。堅持每天運動,持之以恒,量力而為。堅持良好心態,〝天跌下來當被冚 〞〝看得開〞。
人生七十才開始,八十滿滿是,九十不稀奇,百歲笑嘻嘻 !
    我們足可〝問心無愧〞渡晚年矣 !